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追憶過年

時間總是按著它的節律和步伐前進著。這不,轉眼間又一個新年來臨了。
  一談起過年,總感覺有些無奈,沒有了以往那種溫馨的期盼;覺得年味越來越淡,沒了過去那種喜慶的味兒;真眷戀兒時過年的那種情感,那種氛圍!
  從小生長在農村。在那個缺衣少穿,溫飽無法保障的年月,農村的生活條件很差,平時米飯、麵食和肉類是吃不到的。只有過年能吃上這些平時見不到的東西,因此過年對我們這些小屁孩意味著能盡情地玩好,更意味著能吃上過生日吃不到的。那開心快樂的心情溢於言表,天天期盼著新年早點到來,殊不知這種幼稚而天真的想法現在回憶起來是多麼可笑,多麼值得人回味深思呀!
  記得進入小年,母親便開始忙著開始準備過年用的東西,如蒸饅頭,煮蘿蔔菜,炸油餅,麻花,用大鍋?豬肉。父親早早從外地回來購置年貨。買粉條、煤炭、煙、糖、酒、鞭炮,一家人為過年幸福地忙碌著……
  臘月三十,孩子像斷了線的風箏,穿上母親做的新衣,手裏拿著用彩色紙和竹子做的風車無拘無束地在房前屋後瘋跑著。買來的鞭炮捨不得成掛的燃放,把它拆下來一個個地點燃。母親在鍋上忙著,父親便開始寫對聯,哥哥則在家裏果樹上掛滿了象徵喜慶的五豔六色紙條,把家裏的院子打扮的分外好看,接近黃昏的時分,便開始貼對聯,放鞭炮,家家都這樣,整個村莊都淹沒在鞭炮聲中。
  晚上,吃了當地的傳統飯“攪團”團年便開始了。飯桌上便擺上豐盛的佳餚,映著一張喜慶的臉,心裏甜滋滋,喜洋洋。,醇厚的酒味,鞭炮的火藥味,可謂是最有代表性。無論老的、小的會不會喝酒,也要斟上一杯,端端杯子喝上一點做做樣子,以示喜慶團聚的心情。
  難忘的年夜總是過得很快。天亮了,正月初—要給親戚拜年。出左鄰入右舍,走東家串西家,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了個遍。和村子裏叔叔大伯嬸嬸大媽,哥哥姐姐打招呼就更勤更熱鬧了,即使平時有天大的恩怨過節,也都煙消雲散了。到處都充滿了歡樂,充滿了幸福,村裏村外一派喜興祥和。
  接下來村子的大人們便忙開了,組織社火隊,準備在正月初九去鄉上給縣上領導拜年。
  社火的規模很大,那些被選上扮演古代,人物戲子角色的小夥孩子,心裏便美滋滋,整個家人都為他們忙活。找馬或騾子,準備穿的戲服,靴子,戲服裏面穿的不能太多,否則不好看。
  到了正月初九哪天,社火隊伍出現在人們面前時,竟大吃一驚,那些平時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夥孩子,穿上戲服竟是那麼英武威風,好讓人羡慕啊,整個社火隊伍浩浩蕩蕩一字排開,氣勢很是壯觀。
  在去鄉的路上,看社火的隊伍前撲後擁,很是熱鬧……
  到了鄉上,好傢伙,整個鄉上人山人海,把一個小鄉鎮圍得水泄不通,孩子走失的事是常有的事,整個全鄉的社火隊伍集中在鄉上影劇院的廣場上,整齊地排開,等待鄉上領導的講話,講話完了,就是各村莊的社火隊伍即興表演,領導看了,還要評選哪個村的社火是最好的,評出一二三等獎,同時還有鼓勵獎,鄉上的一二等獎的社火隊伍還要代表鄉里參加縣上組織的社火表演。
  我們村的社火往往都是一等獎,經常代表鄉參加縣裏的社火表演,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,那些從沒去過縣城的小夥,借表演社火的機會去了趟縣城,那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。同時還能得到舉辦社火的單位發給的獎品,吃的也是最好的,這些想起來很是耐人回味。
  在社火結束後,村子裏大人們閑著無事,距離開春耕種還有一段時間,便在正月十三開始唱戲,就是唱西北地區的傳統戲種秦腔。我們的村子地處西北東北部,和陝西接鄰。這裏的老人能唱秦腔,年輕的也能唱,男的能唱,女的能唱,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雖然文化不高,但在背劇本方面卻出奇的好。
  戲臺往往在村子廣場,戲演出之時,全村人聚集在這裏,臺上吹,拉,彈,唱,提袍甩袖,吹須瞪眼,很有演員派頭。台下說說笑笑,指手劃腳,很是熱鬧,指著臺上的演員,這是誰家的小子,誰家的女兒等品頭論足,戲名是知道的,但戲的內容,歷史背景這些觀眾未必能懂。他們只是聽聽秦腔的那種韻味,有的純粹是來看熱鬧的,因為是在正月,那喜慶的氣氛還沒散去。
  如今,以往過年的場面和氛圍再也看不到了。我離開那個村莊將近二十五年了,再也體會不到農村過年的氣氛,看不到社火,聽不到那昂揚頓銼秦腔了,回想起那兒時的記憶竟是那麼溫馨,再也想吃母親做的各種過年食品,永遠都不可能了,於是心裏便湧起一種思念老家親人的渴望。
  隨著時間的推移,形勢在變化,環境在變化,傳統的過年也在變化。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、可供選擇的娛樂活動內容越來越多的今天,過年很喜慶、很熱鬧,很溫暖,但總是覺得年味越來越淡。
  也是,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,雞鴨魚肉,已成為家常便飯,過年不過年,好像已經無所謂了;過去那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,已被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所取代,鞭炮花樣品種增多了,連包餃子的節目也不時興了,商場速凍餃子隨處可買,年味很自然的淡了。
  年味淡了,是耶!非耶!各人有個人的說法結論。我倒覺得過年全在於一種感悟,一種心態,一種追求。對於春節特色似有似無,或濃或淡,不必那麼太在意最好。
  細想起來,一切事物都一樣,有的源遠流長,有的剛剛形成,落後的、應該拋棄的一定會自然消亡,先進的、該保存的一定會重新出現。過年,是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,現在是改革發展的新年代,什麼形式都可以,只要喜歡。痛痛快快地玩,輕輕鬆松地樂,這才是本質意義上的“年味”。
  象現在所流行的短信拜年,就是“拜年”的傳統與短信新文化形式緊密結合,非常便捷,可免除走訪親友勞頓之苦;還有的全家老少走出家門,到外地旅遊觀光,欣賞人文景色,既愉悅心情,開闊眼界,又豐富了知識。因此,過年不在是僅僅吃好喝好,而是融入更多的思想、情感和文化,變成在民俗基礎上的精神盛宴……
  在這個少雪且日漸溫暖的季節裏,新年不知不覺掩埋了平淡的日子,看著牆上新買的掛曆,數著新年臨近的日子,不禁感歎歲月匆匆,流逝的又是一個平靜而忙碌的一年。
  如今,一些過年的場面和氛圍已漸漸離我們遠了。且自己年過四十,孩提時代積攢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隨之趨淡,不再是鞭炮煙花水餃壓歲錢的年代,不再憧憬自己又長了一歲,見識又多了一成,與其說新年是個最快樂的時候,不如說新年是個讓人猛然意識到年齡為之衰老、責任為之重大的關口更為恰當。
  曾經,新年留給我許多美麗又難忘的記憶。我想,今天的孩子們也會和我當時一樣,感受到這一喜慶而隆重的節日。但是,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體驗,或許是自己的性格和興趣使然,我的實際感受總是不盡人意,比平常的日子,多了許多無奈,多了些煩累與沉重。
  靜下心來想,人的內心深處不能老去,怕只有童年的純真吧。想想小時候總在期盼著過年,扳著指頭數日子,不僅因為過年有漂亮的新衣服;有各種平時很難吃到的好吃的;有父母給的在今天看來少得可憐的壓歲錢;有哥哥放的紙炮,更因為那幾日熱鬧得在記憶裏只剩下說不盡的快樂。
  長大了,褪去那份稚氣和天真,似乎對生活要求多了,滿足感小了,快樂的來源更少了。總在忙忙碌碌的追求什麼,又說不清追的到底是什麼,在年前忙得暈頭轉向時,而等到過年了,卻沒有意興。唯一期盼就只是可以美美的睡個大懶覺。嘴裏自我安慰著說過年,那不過是孩子們的節日。
  為什麼我們不再擁有記憶裏的那種快樂,只因為長大,只因為社會進步後,可樂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嗎?不,我們不再如孩子般為過年而雀躍,是因為過多的理性和現實感,讓我們缺少了對新年、對未來、對快樂用心的感受。
  其實,過年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團聚,更多的是給我們留出了和家人、和朋友、和孩子交流的好時機。平日裏忙於工作或遠在他鄉的人們,借著這古今相傳的特殊日子,回家了,聚在一起了。時時牽掛的老人們為兒女的歸來開心不已,疏於聯絡的親朋好友們借著拜年互相走動,甚至於對孩子一向要求嚴格的家長們也因為過年變得特別隨和了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