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你知道什麼是沒骨畫法嗎

中國傳統繪畫中有過沒骨畫派,梁·張僧繇的重彩山水,宋·梁楷的潑墨人物,清·惲南田的暈染花卉,都曾一度驚世駭俗,但不久就煙消雲散了。惲南田的沒骨花卉,也只延續了三百年。中國畫是重骨法的,一般人只狹隘地理解骨法就是線法,所以對於棄線法的繪畫不屑一顧,於是沒骨畫就被冷淡乃至廢棄了。沒骨法的廢棄等於使中國畫喪失了半個領域!◎清代,先有項維仁、曾衍東等,後有汪如淵及其弟子蔡笑秋、張紅薇、鄭曼青等追求清新風格,自成沒骨畫派而名揚滬上,人稱永嘉畫派。  
沒骨畫,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,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。沒骨畫這個名稱,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《圖畫見聞志》一書。徐崇嗣的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藥5本,其畫皆無筆墨,惟用五彩布成,畫邊題“翰林待詔臣黃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”。與郭若虛同時代的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說,徐崇嗣“仍效諸黃之格,更不用筆墨,直以彩色圖之,謂之沒骨圖”。後來文學家蘇轍也在《巒城集》中提到徐崇嗣的畫“以五色染就,不見筆跡,謂之沒骨”。由此可見“沒骨圖”就是不用筆墨勾勒,直接用色點畫,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。根據記載: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,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,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,傳其作《觀碑圖》亦俱用色彩畫成,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。
 中國畫在過去特重內容,注重道德與文學的內涵,故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,所以中國畫在傳統中,對意義的追求,只知有內容的意義。自從受到西洋現代繪畫的影響,中國畫才擴大追求的範圍,逐漸有了建立形式的意義和觀念。所謂形式的意義,在15世紀以後許多反傳統的畫家的作品上,已可見端倪。如明代畫家徐渭(1525-1593)的作品《牡丹蕉石圖》中的石塊,芭蕉與牡丹,都用水墨完成,顏色絲毫沒有,這種痛快淋漓的水墨畫,在術語上慣稱為寫意畫。
 在這幅寫意的《牡丹蕉石圖》之中,石的表現,是完全由於不同程度墨色的運用,連輪廓的線條也沒有。徐渭的畫,水墨淋漓處,可謂“大抵絕無花葉相,一團蒼老幕煙中”。徐渭題枯木石竹詩,又如徐渭畫葡萄自題“筆底明珠無處賣, 間拋間擲野藤中”一樣。筆墨形式中有許多不可勝辨的形象,是因整體結構之需要而存在,而筆形墨象的各部分,有其內在的聯繫,構成畫面形式上的意義。這種意義不能用語言表達,卻是視覺藝術欣賞的精髓。而採用這種新畫風從事創作的畫家人數並不很多。但是這種新畫風並沒有因為沿襲人而終止。
 清代的畫家惲壽平、高其佩、李蟬、羅聘、虛穀、居廉、任伯年、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。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。而沒骨山水畫,自唐代以來流傳甚少,我們尚能見到的有董其昌的《仿唐揚升峒關蒲雪圖》、藍瑛的《白雲紅樹團》、查士標的《張僧繇沒骨法》冊頁、惲壽平的《春山暖翠》、王時敏的《清溪泛艇》、王暉的《柳岸曉風》等。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畫的,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。
 從歷代關於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,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“直以色彩圖”。宋代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“無筆墨骨氣”、趙昌的畫“筆氣懦”。可見當時的沒骨畫確有重渲染,尚博彩,輕用筆的情況,但從明代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並無二致。許多沒骨畫上均題“仿僧繇沒骨法”,而李嗣真評張僧繇的畫為“骨氣奇偉”。可見,他們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。
 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,時至今日,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。
 今日的沒骨畫應在傳統的基礎上“講究筆色”,以色代墨,在保持對筆墨審美要求的同時,進一步擴大容量,增強表現力。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,因為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,講究畫面的色調,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。
返回列表